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丨“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专题论坛专家观点
发布时间:2024-12-06
11月29日至12月1日,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在福建省南平市举行。11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承办的“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专题论坛成功举行。本专题论坛分为“国家公园建设概况”和“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围绕中国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框架及其成效,探讨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现代化、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等议题,提出健全国家公园体制、实现生态资产高质量管理等战略建议。
第一环节:国家公园建设概况
第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学科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昌敦虎主持。
中动协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主任、原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司长张希武发表了题为“重构与国际接轨、体现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的演讲。他指出,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需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又要结合我国国情,按照生态文明思想的要求,体现中国特色。应按照“完善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确立国家公园的主体地位、系统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编制全国自然保护地规划、完善自然保护地法制体系、理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管理体制”的路径,加快重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尽管体系建设之路尚存多元主体参与不足、行业部门管理国家公园面临统筹协调难题、法律保障不够、责权关系没有理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和社区惠益共享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但也具有政治意愿强烈、自然保护基础良好、科学技术支撑力强等有利条件。他强调,未来需要以顶层设计引领管理制度改革,构建系统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体制和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和一些创新举措做了介绍。他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海西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因发源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均3条大江大河,而被誉为“中华水塔”,在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青海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圆满完成了体制试点和建设任务,整合所在4县相关部门职能,实施大部制改革,打破“九龙治水藩篱”;投资86.6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注销全部48处矿业权和水电站,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制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为其他国家公园的设立和创建提供了青海经验。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保护局副局长刘万年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的建设情况和关键举措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位于甘肃省最南部,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推动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在生态巡护方面建立跨省协同机制,在科研监测方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智慧监测平台,在社区共管共建方面保护传承白马藏族文化并打造生态文化产品,在科普宣教方面建设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并开展研学活动,同步实现了生物多样性水平提高与社区居民的生计改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四级调研员孔维尧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情况和关键举措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地老爷岭南部,是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中唯一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公园,肩负着保护以东北虎、豹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的使命。受益于中央直管的管理体制、覆盖全域的网格化包保体系、“管护上山,种养下山”的生计模式转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智慧化管理、多元共治的社区参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三级调研员黄智敏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建设情况和关键举措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围绕世代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这两大目标,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着力推进四项工作:其一,自然和人文兼备,开展网格化巡护、智能化监管、一体化防控;其二,保护和发展兼容,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参与环带建设、实施前置审核、加强环境整治,促进绿色协调发展;其三,全民和集体兼顾,在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基础上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强化资源统一管控,同时实行分区管控、强化执法打击;其四,科研和游憩兼具,深化科研战略合作、建立科研监测体系、打造科普宣教品牌,积极传播国家公园理念。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副局长钟志宇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建设情况和关键举措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以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为导向,一方面持续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坚持全要素保护和一体化管控;另一方面利用生态优势带动社区经济发展,支持茶产业和民宿产业的绿色发展,同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了实现“一山共治”,闽赣两省建立起共同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重大问题的协调机制,有效落实了联合保护、联合宣传、联合执法、联合科研、联合创建的工作要求。
第二环节: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理论与实践
第二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马奔主持。
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卫华发表题为“国家公园原真性评估方法与应用实践”的演讲。他指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是国家公园设立与空间范围确定、管理的基础,构建包含起源方式、演替阶段、旗舰物种状况、人类干扰强度等维度的国家公园原真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武夷山国家公园、长白山地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原真性进行了评估与比较。他表示,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特征各异,需要建立差异化的指标体系,该评估结果及识别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指导未来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承照发表题为“资产化管理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作用”的演讲。他提出,生态资产是产权化的生态系统,包括存量和流量,具有产权属性、空间属性、经济属性、经营属性,自然资本是生态资产的子集。资产整合与流转是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的核心优势,在生态系统的资产化管理过程中,基于资产整合的政策亟需从生态产品清单走向重点产品整合、重点项目建设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基于资产流转的政策需要考虑区域土地政策平衡机制和市场交易机制培育,基于资产资本化的政策的关键发力点在于国家公园区域一体化规划与绿色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以及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与重点项目建设,基于生态资产管理的政策需要侧重于建立多元市场化机制、实施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为内核的政策。生态系统资产化管理是提高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关键机制,也是高水平保护、高效率转化和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的可持续价值实现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温亚利教授发表题为“国家公园及保护地体系现代治理:制度逻辑与模式优化”的演讲。他指出,国家公园制度逻辑的核心在于政策和制度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国家公园治理体系是国家公园制度的延伸,需要从目标、手段、制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治理,以综合协调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关系。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已取得重要成果,但因建设难度大、涉及面广,现行治理体系仍存在缺失与不足,包括体制机制仍不通顺、多主体参与程度不足、人地关系复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充分。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机制和以公众为主体的参与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PI团队负责人王伟研究员发表题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我国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启示”的演讲。他首先梳理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历程与成效,并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促进保护和发展协同的关键工具,对于我国国家公园的科学建设与管理、多元治理模式、建设与管理成效的评估、以及发展可持续性方面均有指导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阿坝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孟秀祥发表题为“国家公园及其生态资产的可持续管理”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国家公园及生态资产管理是适应性经营管理,根本目标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其前提和基础是生态资源保育和可持续管理,涉及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和生态产品的转化。在国家公园管理实践中,要加强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动态监测,构建国家公园和保护地网络,并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与区域的文化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对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及其生态资产的可持续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处长、生态环境学院教授吴健指出,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的理念,意味着国家公园管理从传统的自然保护思路向统筹考虑保护与发展的转变。如果想要做保护,就得讲清楚保护;如果想要做好保护,就不能只谈保护。只有促进生态保护、融入绿色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总结发言中,吴健教授强调,此次国家公园生态资产管理专题论坛汇聚了决策者、政策实践者、学者等多类型主体和多个学科视角的观点和意见,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对于健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国家公园高水平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